|
2018年初级改革之后科目表2018年初级教材正式公布了,明年或成为最简单考试年,改革后的会计科目表,你都知道吗? 一、会计科目的概念与分类 1、会计科目的概念 会计科目(简称科目)是按照经济内容对各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作进一步分类核算的项目,它是以客观存在的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为基础、根据核算和管理的需要而设置。合理设置会计科目是正确组织会计核算的前提。 2、会计科目的分类 1、按反映的经济内容分类 会计科目按反映的经济内容不同,可以分为资产类、负债类、共同类、所有者权益类、成本类、损益类六大类。 【注意】所有者权益类科目包括:实收资本/股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利润分配、本年利润等。 损益类科目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其他业务成本、税金及附加、管理费用、财务费用、销售费用、资产减值损失、投资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所得税费用等。 成本类科目包括:生产成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等。 2、 按提供信息的详细程度及其统驭关系分类 (1)总分类科目: 总分类科目又称一级科目,是对会计要素具体内容进行总括的分类、提供总括信息的会计科目。 (2)明细分类科目: 明细分类科目又称为二级科目或明细科目,是对总分类科目作进一步分类,提供更详细、更具体的会计信息的科目,它是反映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的科目。 二、会计科目的设置 1、会计科目设置的原则 1.合法性原则 所设置的会计科目应当符合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规定 2.相关性原则 所设置的会计科目应为提供有关各方所需要的会计信息服务,满足对外报告和对内管理的要求 3.实用性原则 所设置的会计科目应符合企业自身特点,满足企业的实际需要 【说明】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会计主体业务的不断发展,在保证提供统一核算指标,满足国家宏观管理要求的前提下,会计主体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对已制定和使用的会计科目及其内容作必要的修改、兼并和增补。 2、常用会计科目 企业常用的会计科目如下表所示: 三、账户 1、账户的概念 账户是根据会计科目设置的,具有一定格式和结构,用于分类反映会计要素增减变动情况及其结果的载体。 2、账户的分类 账户可根据其核算的经济内容、提供信息的详细程度及其统驭关系进行分类。 1.根据核算的经济内容,账户分为资产类账户、负债类账户、共同类账户、所有者权益类账户、成本类账户和损益类账户六类。其中,有些资产类账户、负债类账户和所有者权益类账户存在备抵账户。 备抵账户,又称抵减账户,是指用来抵减被调整账户余额,以确定被调整账户实有数额而设置的独立账户。 2.根据提供信息的详细程度及其统驭关系,账户分为总分类账户和明细分类账户。 总分类账户和所属明细分类账户核算的内容相同,只是反映内容的详细程度有所不同,两者相互补充, 相互制约,相互核对。总分类账户统驭和控制所属明细分类账户,明细分类账户从属于总分类账户。 四、账户的功能与结构 1、账户的功能 账户的功能在于连续、系统、完整地提供企业经济活动中各会计要素增减变动及其结果的具体信息。其中,会计要素在特定会计期间增加和减少的金额,分别称为账户的“本期增加发生额”和“本期减少发生额”。 二者统称为账户的“本期发生额”;会计要素在会计期末的增减变动结果,称为账户的“余额”,具体表现为期初余额和期末余额,账户上期的期末余额转入本期,即为本期的期初余额;账户本期的期末余额转入下期,即为下期的期初余额。 账户的期初余额、期末余额、本期增加发生额和本期减少发生额统称为账户的四个金额要素。对于同一账户而言,它们之间的基本关系为: 期末余额=期初余额+本期增加发生额-本期减少发生额 2、账户的结构 账户的结构是指账户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账户通常由以下内容组成: (1)账户名称,即会计科目; (2)日期,即所依据记账凭证中注明的日期; (3)凭证字号,即所依据记账凭证的编号; (4)摘要,即经济业务的简要说明; (5)金额,即增加额、减少额和余额。从账户名称、记录增加额和减少额的左右两方来看,账户结构在整体上类似于汉字“丁”和大写的英文字母“T”,因此,账户的基本结构在实务中被形象地称为“丁”字账户或者“T”型账户。 五、账户与会计科目的关系 从理论上讲,会计科目与账户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会计科目与账户都是对会计对象具体内容的分类,两者核算内容一致,性质相同。 会计科目是账户的名称,也是设置账户的依据;账户是会计科目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的结构和格式,并通过其结构反映某项经济内容的增减变动及其余额。
|